今天天气:
地方文献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地方文献 - 人文地理 - 黄陂概况
黄陂概况

人文地理 加入时间:2013/4/18 10:06:45 来源:  访问量:
 

 

黄陂概况

【地理位置】

黄陂区位于湖北省东部偏北,武汉市北部,地跨东经114°09′~114°37′,北纬30°40′~31°22′。东与红安县、新州区接壤,西隔小悟山、界河与孝感市毗连,南抵府河与武汉市城区相望,北与大悟县交界。区境南北最大纵距10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55公里,境域周长273.5公里;总面积2261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2011年,黄陂区辖前川、六指、横店、滠口、罗汉寺、祁家湾、天河、武湖、长轩岭、王家河、李家集、姚家集、蔡家榨13个街道办事处,蔡店、木兰2个乡,三里1个镇以及大潭办事处、木兰山风景管理处、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全区有65个居民委员会、589个村民委员会、6275个村民小组。

【历史沿革】 

黄陂地处武汉市北郊,历史文化悠久。据考古发现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三苗氏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境内的盘龙城,是长江流域迄今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城,被专家学者论证为“华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这座商代早期城址,在当时不仅是地域性的政治与军事中心,而且也是南方与北方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汇中心,对武汉三镇城市的孕育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

据旧志记载:今黄陂区境古为荆州之城。春秋属黄国之地,楚成王灭黄归楚。秦统一中国后,分楚为四郡,黄陂属南郡。汉属西陵,汉末刘表为荆州刺史,以此地当江、汉之口,拒吴侵轶,使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名黄城镇。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改镇为南司州,并置黄陂县。隋初改县为镇,后复为县。唐初属南司州,后州废,属黄州。南宋理宗端平三年,寄治鄂州青山矶。元世祖至元12年还旧治,属黄州路。明属黄州府。清雍正七年改属汉阳府。中华民国初年,废府改道,属汉阳道。自民国21年起,先后属第二、三、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鄂东行署。抗日战争时期,黄陂县政府治所一度迁至县东的仙台寺。1940年4月,在县北蔡店陈家畈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5月,黄陂全境解放,县人民政府进驻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陂县属孝感专区。1959年,并入武汉市。1961年,复归孝感专区。1983年10月,又划归武汉市管辖。1995年,县治城关镇更名为前川镇。同年向上请示撤县设区。1998年9月1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黄陂县,设立武汉市黄陂区,以原黄陂县的行政区域为黄陂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前川镇(后改为前川街),至2011年隶属关系未变。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黄陂区国土总面积2261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2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26.34%。其中,耕地面积92423公顷,占总面积的40.95%;园地2469公顷,占总面积的1.09%;林地48547公顷,占总面积的21.51%;草地1668公顷,占总面积的0.74%;水面46970公顷,占总面积的20.81%。从土地资源结构看,耕地、林地为主要土地类型,占总面积的61.76%,其分布与全区北高南低的地势相对应。耕地多在区中部、东北部和南部,林地主要分布在区西北地区。

地质、地貌:黄陂区北依大别山南麓,南临长江,整个地势北高南低,自北向南逐渐倾斜,形成西北低山区、东北丘陵区、中部岗状平原区和南部滨湖平原区4级阶梯。西北低山区海拔150~180米,全区最高点双峰尖海拔873.7米、东北丘陵区海拔50~150米、中部岗状平原区海拔30~50米、南部滨湖平原区海拔20~30米,最低处为16.5米。全境有滠水、界河及北湖三大水系和由5个主要湖泊构成的自然水系。地貌特征构成全境“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的格局。

气候:黄陂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无霜期225~254天。年均日照时数约2000~2100小时。由于地形复杂,各地日照时数及百分率有差异,山地阴阳坡的差异比较明显,但基本能满足农作物的需求。年均降水量在1124~1225毫米之间,雨量分布的时空差异较大,洪涝干旱时有发生,对全区工农业生产影响严重。境内平均气温为15.7℃~16.4℃。一年中,以1月最低,日平均气温2.8℃3.5℃;7月最高,日平均气温27.8℃28.5℃,有的年份出现在8月。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3.7℃,极端最高气温为39.6℃。

土壤:黄陂区土壤种类繁多,共有4个土类、9个亚类、26个土属、90多个土种。其中,耕地土壤为1至4级、山荒林地为5至8级。

植被:黄陂区植特区属北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地带。北部属鄂东北低山丘陵青冈栎、落叶栎类、马尾松林植被区;中南部属鄂东南低山丘陵青冈栎、楠、毛竹、松、林植被区;东南部属江汉平原栽培植被、水生植被区。植被的主要类型有亚热带常绿针叶林、亚热带落叶针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常绿灌丛植物等。

矿产资源:可利用的矿产资源有金矿、铜矿、磷锰矿、白云岩、河砂、红砂、高岭土、石英岩、砾卵石、浅粒岩、绿片岩、石英绢云母片岩、萤石、辉绿岩、玄武岩、花岗岩及矿泉水等二十余种。本区查明的矿产资源储量中,非金属矿产占绝大部分,资源储量较大的主要矿产为建筑用白云岩、饰面用花岗岩、饰面用绿片岩、建筑用辉绿岩、砖瓦用粘土。金矿分布在石门、木兰乡及蔡店乡等三地,属小规模金矿;铜矿分布在李集、长岭、蔡店三地,属小型矿;磷锰矿系小型矿床规模,磷的工业储量92万吨,锰的工业储量70万吨;白云岩3.56亿立方米;红砂总储量在300万吨以上;石英砂岩的地质储量在1亿立方米左右;石英岩地质储量250万吨;花岗岩地质储量5亿立方米,已开始少量开采和加工;绿片岩1亿立方米;高岭土总储量220万吨。主要矿种为建筑石料,矿产储量约4000千立方米,饰面用花岗岩约2619千立方米。石材质量较好,年开采量约86万吨。

水利资源:黄陂区处于江汉湖水网的边缘地带,境内河流湖泊纵横交织,水利资源丰富。全区共有大小河流51条,河流总流长799.91公里,流域面积3504.3平方公里(包括河流不在区境内的全部流域面积),拥有“百库千渠万塘”之称。区境内有滠水、界河、府河和驻入北湖的5条河流,多为南北流向,水系较为发达,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124—1225毫米。其中滠水河是区内最长河流,源于大别山南麓大悟县境内,从北向南纵贯黄陂汇入长江,境内流程92.33公里。

全区主要湖泊有武湖(27平方公里)、童家湖(9.63平方公里)、后湖(17.2平方公里)、西湖(9.24平方公里)、什仔湖(1.72平方公里),湖泊总面积69.36平方公里,承雨面积1243.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0.9亿立方米。全区有大、中、小型水库90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夏家寺、梅店),中型水库5座(院基寺、泥河、矿山、巴山寨、三姑井),小(一)型水库22座,小(二)型水库61座。总承雨面积543.69平方公里,总库容6.6426亿立方米,兴利库容34833万立方米,正常蓄水面积10.22万亩,设计灌溉面积76.094万亩,实际灌溉面积68.31万亩。其中,夏家寺库位于木兰乡,拦截滠水支流长堰河,承雨面积142平方公里,总库容2.535亿立方米,水库正常蓄水面积4.335万亩,是全区最大的水库;梅店水库位于黄陂城区北38公里处,拦截滠水支流栗树河,承雨面积110平方公里,总库容1.6354亿立方米,库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100多毫米,平均径流量7260万立方米,属大型水库。全区区管堤防72公里,保护面积515平方公里;民堤民垸42处,堤线总长184.24公里,保护面积65平方公里;大型排渍泵站4座,装机容量17840千瓦,排涝面积33.2万亩;抗旱机站6座,装机容量4460千瓦,灌溉面积10.68万亩;小型机站1613处,装机容量49003.2千瓦;塘堰38685口,水面123.6平方公里。

动物资源: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养畜禽,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鸽、鹌鹑、蜜蜂、观赏鸟、 鸵鸟等。二是野生动物,种类70余种。分为水族类:虾、蚌、螃蟹、甲虫、娃娃鱼、鲤鱼、鳝鱼等;爬行类:茶花蛇、乌梢蛇、蜈蚣、蜗牛等;兽类:狐、猪獾、野猪、松鼠等;禽类:雉鸡、乌鸦、云雀、猫头鹰、白鹭等;昆虫类: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黄嘴白鹭、猫头鹰两种,省级保护动物有娃娃鱼、中白鹭以及黄陂黄牛等10余种。

植物资源:境内有树木1000余种,常见的265种。其中用材林树种10余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泡桐等;经济林树种20多种;野生中药材200多种;蔬菜瓜果80多种。珍贵树种有银杏、水杉及木兰花茶等。

水产资源:常见的有40多种。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最为普遍。近年来又引进了日本白鲫、非洲鲫鱼、革胡子鲶、团头鲂等。贝类有10多种,其中,可用作养殖珍珠的优良母贝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数量较多。此外,还有众多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植物,如虾、鳖、龟、鳝、莲、藕、菱、茭白、芡实等。     

【人口】

 截至2011年底,黄陂区总户数37.16万户,户籍总人口112.98万人。其中,男性57.96万人,占51.1%;女性55.02万人,占48.9%;农业人口92.90万人,非农业人口20.08万人。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88.49万人(指常住本区半年以上人口),其中,城镇人口33.84万人,农村人口54.65万人;乡村劳动力47.71万人,其中,男劳力25.41万人,女劳力22.3万人;人口密度500人/平方公里;60岁以上人口172824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3%。全区人口出生率8.94‰,人口死亡率5.13‰,人口自然增长率3.81‰。

【民族宗教】  

黄陂区属少数民族杂居地区,现有20个民族,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9%;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壮族、藏族等。其中,土家族主要聚居在区内蔡店乡大富庵和田家大湾2个村。据文献记载,是公元1735年清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从鄂西宣恩县沙道区上峒乡迁徙而来。其余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区的各街乡镇(场)和区直机关。

全区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4种宗教。经政府宗教部门正式批准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共54处,其中,佛教25处、道教21处、基督教聚会点8处;天主教只有信徒,没有设立聚会点。佛教与道教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木兰山。全区宗教职业人员82人(不含基督教神职人员),信教徒较多。其中,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约1万人,信仰佛、道两教有3万余人。已成立道教协会和佛教协会。

【语言文化】

 黄陂方言属鄂东楚语系统。黄陂地处楚文化圈,就黄陂方言内部而言,“黄陂腔”在楚文化中占很重要的历史地位。影响较大的地方剧种有楚剧;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有湖北大鼓、木兰庙会、泥塑、剪纸、舞龙舞狮、踩高跷、蚌壳精、打莲湘、跑竹马等。

【风景名胜】

 黄陂区古迹甚多,文化遗存丰富,是湖北省文物资源大区全区境内现已查明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和有纪念意义的近现代革命文物建筑153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建筑10余处,包括盘龙城遗址、双凤亭、木兰山古建筑群、大余湾古建筑群、雨霖古建筑群、姚家山新五师司政机关旧址、圣庙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木兰八景”,即荆楚名岳木兰山、华中旅游度假胜地木兰湖、武汉森林大峡谷木兰天池、奇石胜景木兰古门、武汉最美的山村木兰清凉寨、快乐天堂木兰草原、城市郊野公园云雾山和农耕年华农业风情园以及武汉生态农业园和谦森岛庄园2个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其中,木兰天池、木兰山、农耕年华和木兰草原景区为国家4A级景区。

【2011年气候概况】

2011年,黄陂区气候基本特点是全年气温接近常年、降水量偏少、日照时数正常偏多。其中,前冬(2010年12月~2011年2月,下同)气温略偏低、降水量偏少、日照时数偏多;本年春季是暖年,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突出、日照时数偏多;夏季是凉季、气温偏低突出、降水量偏多、日照时数偏少;秋季气温偏高,特别是11月份气温偏高2.6℃,是近30年第二位高值月。降水量偏少,日照时数偏少。2011年主要气象灾害是上年秋季至初夏的长期连续干旱,本年尽管有气候灾害发生,但是农业气象条件仍属正常较好年景。

一、主要气候要素及评述                                                                                                                                                 

1、气温。年总积温6004.7℃,比常年同期多22.9℃;年平均气温16.4℃,比常年同期高0.1℃;年极端最高气温37.7℃,出现在7月26日;年极端最低气温为-5.9℃,出现在1月12日。全年日最低气温≤0℃的寒冷日数为43天,比常年同期多8天;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为73天,比常年同期少6天;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数为15天,比常年同期多1天;最高气温≥37℃的酷热天气有2天,比常年少1天。值得指出的是,本年2~5月气温连续偏高,有利于喜温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2、降水量。全年的降水量为1031.4毫米,比常年同期少168.0毫米(偏少14.0%)。全年降水日数103天,比常年同期少14天;日最大降水量为143.3毫米,出现在6月18日;月最大降水量为392.6毫米,出现在6月份。各月降水量正距平的月份有:6、8、9月,负距平的月份有:1、2、3、4、5、7、10、11、12月。从各月的降水情况看,降水量分配不均匀,前冬、春季和秋季后期降水明显偏少,盛夏降水明显偏多。

3、日照时数  全年日照时数为1920.2小时,比常年同期多2.8小时。各月日照时数除了6~10月连续5个月偏少外,其余月份都偏多,其中1~5月日照时数累计值为851.0小时,比常年同期多188.4小时。由此可见,本年属日照偏多年份,有利于对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发挥和收割晾晒。

2011年各月气象要素及距平值

                            单位:气温/℃)、降水/㎜ 日照时数/小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当年

1.1

6.6

10.6

18.5

22.0

24.7

28.5

27.0

22.2

17.3

13.8

4.7

16.4

距平

-2.4

1.1

0.8

2.0

0.4

-0.6

0.3

-1.0

-0.9

-0.2

2.6

-1.0

0.1

降水

当年

14.8

14.2

37.5

31.2

72.9

392.6

155.2

135.0

80.8

46.7

40.8

9.7

1031.4

距平

-21.9

-37.2

-46.9

-92.3

-91.8

188.8

-36.9

27.2

4.6

-43.7

-6.2

-11.7

-168.0

日照

当年

122.4

136.4

189.1

197.8

205.3

98.8

309.0

202.6

122.0

134.2

154.3

148.3

1920.2

距平

10.1

29.4

71.5

47.3

30.1

-73.8

-6.6

-33.5

-55.6

-28.3

6.1

6.2

2.8

二、异常气象要素及评述

1、气温变化明显,冷暧变幅大。

⑴ 1月平均气温为1.1℃,比常年同期偏低2.4℃,是历史同期第三位低值年。其中,上旬平均气温为0.6℃,比常年同期低3.3℃,占历史同期第四位低值年。

⑵ 4月平均气温为18.5℃,比常年同期偏高2.0℃。其中,上旬平均气温为13.6℃,比历年同期略偏低0.5℃,中旬平均气温为18.9℃,比历年同期偏高2.5℃,下旬平均气温为22.9℃,比历年同期偏高4.1℃,居历史同期第二位,仅次入2005年的23.3℃。本月最高气温为35.2℃,出现在29日,为1959年以来同期最高值。

⑶ 5月平均气温为22.0℃,与历年同期相比偏高0.4℃。其中,本月上旬气温为22.8℃和中旬气温为23.5℃与历年同期相比均偏高2℃以上,而下旬气温20.1℃比历年同期偏低3.0℃,居历史同期第一位低温值。极端最高气温为36.1℃,出现在19日,是建站以来历年同期首位高值。

⑷ 6月平均气温为24.7℃,与历年同期相比偏低0.6℃。其中,上旬平均气温23.8℃,比常年同期低0.8℃,中旬平均气温24.0℃,比常年同期低1.3℃,居常年同期第三位低温年,仅高于1987年的23.4℃和2004年的23.6℃

(5) 8月上旬平均气温为26.5℃,比常年同期低2.8℃;仅高于1991年的26.1℃和1980年25.7℃,是近50年来第三位低值年。

⑹ 11月平均气温为13.8℃,比常年同期偏高2.6℃,仅次于1998年的14.2℃,是历史同期第二位高值年。其中,上旬平均气温为15.7℃,比常年同期高1.9℃,中旬平均气温为13.9℃,比常年同期高3.1℃、仅次于1998年的14.8℃和1961年的14.5℃,占历史同期第三位高值年。

2、降水分布不均。

年降水分布不均,1月~5月、7月和10月~12月降水量偏少,其中,4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75%。而6月、8月~9月降水量偏多,其中,6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93%。

4月降水量为31.2毫米,比常年同期少92.3毫米,占历史同期第三位低值年,降水量的偏少,严重影响春播生产。6月降水量为392.6毫米,比常年同期多188.8毫米,是历史同期的第三位高值年。9月降水量为80.8毫米,比常年同期多4.6毫米。10月上旬降水量为27.8毫米,中旬降水量为0.1毫米,占历史同期第二位低值年。

3、主要农作物生长期日照正常略多。

本年1~5月日照时数连续偏多,日照时数计值为851.0,比常年同期多188.4。其中,3日照时数为189.1,比常年同期多71.5,占史同期第二位高年,而6~10月日照时数连续偏少,日照时数计值为766.6,比常年同期少197.8。其中,6日照时数为98.8,比常年同期少73.8,占史同期第一位低年。

三、重大灾害性天气事件及其影响

1、低温雨雪天气的影响。

1月气温异常偏低,日平均气温为1.1℃,比历年同期偏低2.4℃,月内冷空气活动频繁,共出现3次雨雪天气过程。1月2~3日降雪过程,气温明显下降,最低气温-2.3℃,积雪深度3厘米。1月18~20日再次出现降雪天气过程,最大积雪深度4厘米。1月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天数达到8天,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天数达到25天;加之雨雪过程较多,因此对农业、交通及人民生活造成较严重影响。

据农业部门统计,1月因低温冻害造成黄陂区18876.1公顷农田受灾,其中,9671.5公顷成灾。

2、暴雨频繁,局部受灾严重。

6月,黄陂区出现了旱涝急转,月内总降水量为392.6毫米,比常年同期多188.8毫米,日最大降水量为143.3毫米,出现在18月6日。

6月9日入梅(比历年平均入梅时间提前了8天)。本月共发生了6次降水过程,其中4次强降水,并且18日发生了大暴雨天气过程。本月各旬降水量均比历年同期偏多,其中,中旬降水量为历年同期的4倍。

6月中旬末大暴雨及其影响灾情:6月17日至18日夜间,全区普降暴雨,部分地区大暴雨。区域自动站网6月17日08时~19日08时累计雨量实况如下:

地名

降水量(毫米)

地名

降水量

(毫米)

地名

降水量

(毫米)

蔡店乡

67.1

夏家寺

174.1

祁家湾

107.2

姚家集

74.8

李集街

125.6

前川街

164.9

长岭街

69.9

罗汉街

114.4

六指街

137.8

木兰乡

141.9

王家河

122.9

横店街

187.8

盘龙城

157.8

三里镇

175.7

武湖街

252.8

6月降水过程多,同时雷电日数也比较多,达到8天。本月18日发生大暴雨天气过程,造成一定的损失。据统计,全区共84人因洪涝灾害被转移安置,损坏房屋22间,倒塌房屋65间。全区农作物受灾14073.7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600万元。

3、局地强对流天气对部分乡镇的影响。

7月31日18时至8月1日08时,受地面弱冷空气南下和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的共同影响,黄陂区中部和南部地区普降中到大雷阵雨、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并伴有短时8级雷雨大风,最大降雨量107.3毫米(武湖地区)。

据区民政局和农业局统计,截至8月1日上午12时,降雨和大风天气造成全区倒损房屋15户33间,其中,倒塌12户,计29间,损坏3户,计4间,受灾人口42人,李家集街和罗汉街中稻倒伏4000亩。

4、春旱对农业的影响。

1~5月,全区气象数据和历年同期相比,气温均偏高,日照时数偏多,导致蒸发量加大;降水量偏少,因此旱情严重。1~5月月平均气温累计值为58.8℃,较常年同期多1.9℃;总降水量170.6毫米,比常年少290.1毫米,偏少63%;日照时数为851.0小时,比常年多188.4小时,偏多28%,蒸发量为597.1毫米,较常年多118.0毫米,偏多25%。特别是3至4月春播关键期,降水异常偏少,严重影响春播生产。

根据农业部门统计,全区受灾面积26.2万亩,成灾面积10万亩。其中:早稻受灾2.75万亩,成灾1.1万亩;中稻受灾0.55万亩,成灾0.1万亩;棉花受灾1.6万亩,成灾0.4万亩;小麦受灾2.2万亩,成灾0.8万亩;蔬菜作物受灾3.2万亩,成灾1.3万亩;油菜受灾4.8万亩,成灾2.1万亩;玉米受灾1.8万亩, 成灾0.6万亩; 其它作物受灾9.3万亩,成灾3.6万亩。预计经济损失8000万元。

5、寒露风。

9月中旬末,受北方较强冷空气南下影响,黄陂区出现明显降水、降温天气,降温幅度达10℃,日平均气温下降至20℃以下,18~25日以来,全区出现连续7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0℃的较强寒露风天气,对全区晚稻抽穗开花和安全齐穗有不利影响,也不利于晚稻的灌浆结实。

四、综合评述

2011年上半年光、温、水三大要素配合较差,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下半年气温偏低、年降水量偏少,日照正常略偏多,当年6~9月,光、温、水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基本有利。

纵观全年的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有利有弊。

有利的方面:一是强对流天气相对较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比常年少。二是秋粮、棉花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关键期未出现大旱天气,全区粮食生产获得了较好收成。

不利的方面:一是上年入冬后冷空气活动频繁,使越冬作物受到了不同程度冻害。二是盛夏高温日数比常年同期偏多,增加了暑期和冬季的供电压力。三是10~12月降水量异常偏少,仅97.2毫米,偏少39%,影响了当年小麦的适时播种,造成了油菜移栽之后的水源不足。

纵观全年的天气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仍然是利大于弊。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概况】

2011年,黄陂区紧紧围绕“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积极应对复杂的宏观环境、多种自然灾害等多重风险和挑战,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全区经济运行呈较快发展态势,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和谐稳定。2011年,黄陂区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省‘三农’发展先进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全省农村居民健康工程先进区”、“全省卫生城区”、“全省平安县市区”、“全市服务企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7.36亿元,比上年增长16.9%(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16亿元,增长8.8%;第二产业增加值149.46亿元,增长24.9%;第三产业增加值107.74亿元,增长11.3%。三次产业结构为19.0:47.1:33.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2.4个百分点,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66.55亿元,比上年增长53.2%。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6.04亿元,增长55.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14亿元,增长58.3%。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快。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7.21亿元,比年初增加43.0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4.7%,其中,个人存款125.78亿元,比年初增加22.5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7%。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95.02亿元,比年初增加19.5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5.9%。其中,短期贷款24.85亿元,下降22.3%;中长期贷款70.16亿元,增长61.7%。

消费价格涨幅放缓。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6.2%,与上年相比上升6.2个百分点。八大类中,七涨一跌。上涨的是食品上涨8.0%、烟酒及用品上涨0.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2%、交通和通讯上涨2.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5%、居住上涨4.9%,下降的是衣着类,下降0.6个百分点。

【体制机制改革】

2011年,黄陂区深入推进各项综合配套改革,有力的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服务试验区建设,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区农村商业银行、邮储银行、汉口银行汉口北支行相继挂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全民创业个人担保制度基本建立;积极推进岱黄刘店立交、轻轨1号线延伸至汉口等项目的BT、BOT方式融资,形成了更具规模、更高效的融资模式;深化与市城投土地储备开发合作,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成立了上市办,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全年全区上市企业增至2家,其中,卓尔集团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加快推进土地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严格土地使用标准,严格限制占用基本农田,促进项目建设节约集约用地;建立健全土地储备制度,储备了一批存量土地、企业改制用地和闲置用地;积极探索旧村改造、零散住宅整理归并的途径和方式,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加快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万亩。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出台了《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环境的工作意见》等文件,在全市率先推行行政许可职能集并、成立工业项目行政审批代办部,建立了区、街乡镇、村(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公开服务承诺制,着力精简行政审批项目并减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全年审批事项从222项精减到149项。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区2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576家标准化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区基本实现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

【农业经济】

2011年,黄陂区加快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农业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的态势。全年全区完成农业增加值60.19亿元,比上年增长8.8%。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69亿元,增长5.7%。其中,实现农业产值51.09亿元,增长19.2%;实现畜牧业产值31.10亿元,增长7.3%;实现林业产值0.72亿元,增长20.0%;实现渔业产值11.8亿元,增长18.9%。全年粮食总产量43.04万吨,增长1.8%;棉花总产量0.37万吨,与上年持平;油料总产量6.18万吨,比上年下降9.0% ;蔬菜总产量171.1万吨,增长6.9%;生猪出栏92.16万头,增长3.5%;家禽出笼1604.28万只,增长5.0%;肉类总产量13.96万吨,增长10.0%;禽蛋产量5.78万吨,增长6.3%;水产品产量8.87万吨,增长6.9%;水果总产量 0.68万吨,增长4.6%;牛奶产量4.85万吨,增长6.1%。年末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21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48.8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9%;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17.60万吨(实物量),比上年下降11.6%;农村用电量5.18亿千瓦小时,比上年下降14.0%。

【工业经济】

2011年,黄陂区按照“两城崛起、四区支撑”发展思路,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大力推进工业“三年成倍增、五年双倍增”的计划,全区工业经济呈现“总量不断扩张、结构不断优化、园区建设提速、项目建设突破发展”的态势。全年全区全口径工业实现增加值109.66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0.87亿元,比上年增长3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61.3亿元,比上年增长45.2%。其中,轻工业总产值100.33亿元,比上年增长58.2%;重工业总产值160.97亿元,比上年增长38.1%。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机电、建材及钢构、轻纺服装和农产品加工四个主导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6.8亿元,比上年增长43.2%。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250.95亿元,产销率为96.0%,比上年提高2.1%,产销衔接较好。

【固定资产投资】

2011年,黄陂区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8.07亿元,比上年增长47.8%,其中,工业投资90.5亿元,增长59.9%。

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年全区纳入市重点项目12个,总投资537.45亿元,已完成投资74.7亿元,占全年的166%。其中,重大在建项目7个,总投资324亿元,已完成投资67.9亿元;重大新开工项目3个,总投资81.45亿元,已完成6.8亿元。53个区政府投资项目顺利推进,临空经济区主干道全线开工建设、新黄武、新十公路路基建成、十素公路改造部分完成通车;全面启动武湖水厂建设、前川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稳步推进、完成了1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前川新城建设。区公交换乘中心、旧城改造等功能性配套抓紧进行,双凤公园、黎黄陂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区环境面貌不断改善。

【国内外贸易】

2011年,黄陂区全面落实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积极开拓市场,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步伐,国内外贸易发展势头良好。

积极实施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努力扩大城乡消费。全年实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125.78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限额以上批零企业零售额61.59亿元,增长46.9%;限额以下零售额64.82亿元,增长7.1%。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17.2亿元,增长21.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8.58亿元,增长20.8%。

继续加强对外向型企业的支持服务力度,全区外贸出口持续增加。全区共有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100家、有进出口经营业务的企业67家、有出口创汇企业36家。全年出口创汇739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9.1%;引进内资项目16个,实际到位内资44.6亿元,比上年增长99.4%。

旅游业快速发展。成功举办了第三届木兰登山节、第三届木兰云雾山杜鹃节、第十二届木兰旅游文化节等多个大型节庆活动;木兰草原已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区国家4A级景区已增至4家,形成了华中地区最大的国家A级景区群。全年全区累计接待游客5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16亿元,比上年增长20.0%。

【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

2011年,黄陂区以“区域化、大配套”的城市建设理念,积极发展重点镇,打造中心镇,推进集镇和中心湾建设,持续改善全区生态环境、民生环境和投资发展环境。年共投入城乡建设资金2.7亿元;城镇建成区总面积达69.6平方公里,其中,前川城区约17.6平方公里;全区城镇建成区内市政道路总长达386.68公里,道路总面积362.99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7.7平方米;建成区内绿地总面积14.61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21%,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90.13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03平方米

深入实施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和工程减排,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提高区域环境质量。全年二氧化硫减排222.59吨、减排率24.3%、COD减排563.94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77%,比上年提高2%;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487.12吨,增长6.0%;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5%,与上年持平;工业废气排放量30763万标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全年污水处理量330.56万吨,污水处理量占排放量的87%,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全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9.6分贝;城区道路清扫面积130万平方米,垃圾清运量210吨/日(夏季230吨/日),“门前三包”覆盖率96%,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垃圾卫生填埋率达100%,环境卫生管理达标率99%。

【社会事业】

2011年,黄陂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全年全区有幼儿园56所,在园幼儿1.68万人,比上年增长36.6%;小学109所,在校学生4.42万人,比上年增加138人;普通中学36所,在校学生4.10万人,比上年下降15.6%;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0.29万人,比上年增长38.1%;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0.27人,下降76.6%。6岁~11岁人口入学率100%,12岁~14岁人口入学率99.52%,6周岁~14周岁盲、聋、哑、弱智少年儿童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9.8%;全区高考成绩在 600分以上考生人数达184人,是上年的2.5倍。其中,本科过线人数3381人,上线率为46.9%;专科过线人数6513人,上线率为90.4%。全区累计建成4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27所初中标准化学校。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年全区实施科技项目86项,比上年增加2项,增长2.4%,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2项。科学技术支出3440万元,比上年增长18.5%。申请专利201项,完成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1400万元。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全区有区属文化事业机构5个,建成标准文化站11家、“农家书屋”629个、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654个,全年开展各类大中型文艺演出活动40场;有体育场馆3个,在市以上各类体育竞赛中获21枚金牌、9枚银牌、13枚铜牌。全区有线电视总户数达22.02万户、数字电视整体转换16.12万户,有线电视通湾率97.8%。

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区有国家兴办的医疗卫生机构35个,其中,医疗服务机构3家、卫生监督机构1家、公共卫生事业及疾病控制机构31家。全区卫生机构床位数2183张,有卫生技术人员3391人;平均每千人拥执业(助理)医师数1.34人、病床2.38张。全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149.7/10万,法定传染病登记报告率99.90%,免疫接种率99.32%;全年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87.28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94.55%。

【居民生活】

2011年,黄陂区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98.7元,增长14.9%。人均消费支出9300.5元,增长15.2%,其中,食品支出3009.23元,增长21.6%;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11平方米,增加8.09平方米。城镇恩格尔系数32.36%,比上年提高1.7%。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18台、移动电话176部、摩托车42辆、电冰箱96台、空调94台、热水器62台、电脑32台。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511元,比上年增长19.6%。人均消费支出6814.33元,增长46.4%,其中,食品支出3117.92元,增长42.6%。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7.6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72平方米。农村恩格尔系数45.76%,比上年下降1.21%。每百户农民拥有彩电130台、影碟机59.17台、移动电话241.67部、摩托车52.5辆、电冰箱94.17台、空调81.67台、热水器73.33台。年末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参保人数8.45万人,比上年增长18.2%;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职工6.48万人,增长7.0%;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49万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5.56万人,增长9.1%,其中,城镇居民1.52万人,增长3.9%。社会保险扩面净增4.1万人,符合新农村参保条件适龄人员参保率98%。为2.3万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3.9亿元,社会化发放率为100%。


版权所有 黄陂图书馆 鄂ICP备23325号
地址:黄陂区前川街板桥大道216号 邮编:430300 电话:027-85932273